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 
一手硬件制造 一手软件服务 苏州正在开创怎样的“数字经济时代”?

时间:2023-08-29 01:13:20    来源:凤凰网

8月27日,以“数实融合·算启未来”为主题的2023长三角算力发展大会在苏州举行。算力一头连着硬件制造,一头连着软件服务,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性底层支撑。


(资料图片)

去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全面推进数字苏州建设部署,构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位一体的总体工作格局。今年4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数字苏州建设工作推进大会,高水平建设全国数字化发展标杆城市。本次大会对算力布局的高度重视,根本目的也是将苏州数字经济建设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近年来,“数字经济”频频出现在官方表述中,“数字经济时代”更是成为苏州对于当下所处的历史节点的精准定位。那么,“数字经济”的概念何时出现,是如何一步步从概念演化为现实,并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产业地位?苏州又将开创怎样的“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从概念演化为现实

“数字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因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1996年出版的《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前景与风险》一书而开始受到关注,该书描述了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世界各类事务的运行模式并引发若干新的经济形式和活动。

2002年,美国学者金范秀(Beomsoo Kim)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为“商品和服务以信息化形式进行交易”。可以看出,这个词早期主要用于描述互联网对商业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二十年前,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尚未具备颠覆性,只是提质增效的助手工具,数字经济一词还属于未来学家关注探讨的对象。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度应用,社会经济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要变化。

当前广泛认可的数字经济定义源自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即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正如百年前轰轰烈烈的电气化进程,“数字经济”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可预见的未来,凭借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知识、技术与产业将加速融合,各类生产要素广泛链接,经济空间布局和竞合格局得以重塑,人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技术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成为了一种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面对时代的要求,苏州时不我待,积极布局,特别是进入“十四五”后,数字经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2021年初,苏州出台的《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

2021年12月24日,在苏州赛迪岁末沙龙上,中国赛迪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评价白皮书(2021年)》,评价苏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一核多星”总体格局中也位居前列。

前进的方向逐渐明朗。数字经济是新赛道,更是主赛道。在这条全新赛道上,苏州有着自己的“打法”——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022年5月,江苏提出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而苏州实体经济规模大、数字化转型需求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动力强正是推动“数实融合”的最大优势。

实体经济一直是苏州的优势所在,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72个工业中类和513个工业小类,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连接点。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为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机会和空间。

逐渐演变、细化、落实,“数字经济”从最初的概念化词语,一步步落实为苏州这座制造业强市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增量。

“智改数转”——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制造业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则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苏州制造又大又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云计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奖励示范等举措,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2021年初,《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设定的目标为,苏州将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三年为期,苏州“智改数转”成果如何?

2022年以来,苏州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已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21861个,覆盖规上工业企业11646家、覆盖率达92.9%,完成8000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新增5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11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102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到今年,苏州以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为目标,预计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3000个以上,覆盖规上企业2500家,推动12000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能力评估。

奔跑不息,硕果累累。苏州成功入围2022年全国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代表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有6家在苏州,全国第一、约占全国1/8;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苏州;5个县级市(区)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园区),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八分之一;获评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方向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771家。

梦想逐步照进现实,“智改数转”成果可知可感。从宝洁的亚洲首个“黑灯工厂”,到联合利华的世界最快蛋筒生产线;从博世的“智改数转”赋能中心,到未来电器的数字透明工厂,苏州制造业“智改数转”的步伐逐步加快。

面向未来,苏州全面推进数实深度融合,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的路径清晰。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不断培育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数字产业,编制苏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指数;出台苏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新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强化“灯塔工厂”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标杆企业面向行业加强技术服务输出;加速“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创新提升,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5G全连接工厂;强化工业互联网对“数实融合”的基础支撑作用,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配套和融通创新水平。

算力——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撑

先进计算处于数字技术最前沿,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当今时代,谁掌握了先进的算力,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胜算’。”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曾这样强调。

为顺应数字经济进入算力时代的趋势,苏州市前瞻性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在苏州的建设,优化全境算力布局。一方面聚焦新型算力网络、芯片、计算与传输设备的生产与制造,另一方面推进算力应用及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推动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上,苏州大力推动形成以吴江区“东数西算”算力枢纽节点起步区、虎丘区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相城区“苏州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为核心,以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太仓市为支撑的城市算力集聚区,昆山市、吴中区重点打造先进算力产业化基地,形成“三核三区两基地”的空间布局和算力体系完备、产业规模领先的发展格局。

2022年8月25日,江苏唯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落地苏州市吴江区。作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项目,该节点将承担东西部算力的资源跨区域调度和长三角算力资源的区域内调度功能,重点开展“东数西算”示范应用,推动网络互联互通,促进数据流通和深化数据应用。

近年来,昆山提前布局、超前谋划,抢占先进计算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新引擎,超算技术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启动申设,中科可控、中科晶上、寒武纪等核心项目落子布局,“苏梦”智能化生产线建成投产,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正式发布。昆山超算中心通过验收,成为服务先进计算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装置之一。

相城区是苏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高地。3月25日,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在相城区举行,“东数西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81个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125.1亿元,项目类型涵盖数据服务、数字金融、平台经济、数字制造、数据要素等领域。

2022年全市从事算力服务和算力应用企业约400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2020亿元。丰富的算力资源为苏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战略支撑。

面向未来,苏州目标清晰,行动明确。本次长三角算力发展大会上,由部分枢纽节点城市、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发起的中国算力网联盟启动。苏州发布了算力产业相关政策,启动了长三角算力调度枢纽。《苏州市关于推进算力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行动方案》发布,苏州将大力推进算力发展和应用,目标到2025年,全市数据中心总规模超50万标准机架,总算力超15EFLOPS(FP32),算力产业创新集群规模达4000亿元,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算力创新中心、算力应用中心和算力产业高地。

标签:

读图

X 关闭

X 关闭